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近视眼

首页 > 眼科 > 近视眼 > 症状 > 正文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程度差异有哪些?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多数研究的人选指标仍是以屈光度负6D作为基础,对各种表现进行归类、分型,部分研究也较深入的阐述了各种弥漫性病理改变的相互关系.但未体现出病理性近视在数十年的缓慢动态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年龄增加、近视度数的加深、以及其他夹杂相关的混合因素,这些繁杂的病变常相互交叉、重叠,同时不断演变,表现出不同的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程度差异,又由于病程冗长,没有更好而有效的控制方法,很难有大量的纵断面观察以描述、深入认知该病的形成机制、自然转归规律。所以,只能对某一横段面的改变进行描述.从中寻找规律。百多年来。大量学者还是找到了临床可以遵循的演变过程,高度近视眼底镜检查特征为眼球扩张的葡萄肿形成部位的局限性豹纹状区和苍白区。根据后极部眼底的改变,将病理性近视粗略划分的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为发育性改变;中期阶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眼底扩张相关的机械性改变越来越显著;晚期阶段,在中年或以后的主要特征为逐渐增加的脉络膜循环的丧失以及眼底的萎缩。

本研究结果揭示视功能演变过程与后极部形态学渐进变化的关系,即高度近视形态演变与年龄、度数的规律:(1)眼底无改变的高度近视集中于20岁以下、-6—10D、眼轴<25mm组、B超无改变;(2)20~40岁组、-1015D组、25~27ram时豹纹状眼底形成高峰,B超呈均匀扩张状;(3)一15D以上组、40岁以上组弥漫性病理改变占主要构成,B超葡萄肿改变与A超眼轴>27mm组与之对应。

本研究中眼底局部改变的这组分类可能是病理改变的早期阶段,将在今后进一步研究。定期对高度近视眼眼底、屈光度检测有助于早发现隐匿性器质性病变。在伴变性改变的病理性近视眼的早期综合征候(青春期后20岁、眼球扩张初期、眼底呈豹纹状改变)阶段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医源性进行干预的预防策略,可能提高视觉质量。  

相关阅读

  • 崔延江

    崔延江

    主任医师擅长:
  • 李凌

    李凌

    主任医师擅长:
  • 惠瑜

    惠瑜

    主任医师擅长:白内障、青光眼、斜视、弱视、视网膜脱离及
  • 张海军

    张海军

    主任医师擅长:白内障,近视眼手术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